7月14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30名本科生从北京来到黄河之滨的金城——甘肃省兰州市,以“寻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为主题,开展2025年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7月14日队员们整装待发,出发前往兰州,休息整顿后正式开始丰富的实践活动。7月15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同学们听了来自核物理中心、加速器技术中心、生物医学中心等不同科研部门的老师的报告,了解了近代物理所自成立以来在新核素发现、强流离子加速、重离子癌症治疗等不同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以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代物理所扎根祖国西部,着眼微观粒子,探究早期宇宙,创新癌症疗法,造福广大人民,其研究可谓“芥子纳须弥”。
7月15日下午,同学们参观了近代物理所所史馆,并得以一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真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由ECR离子源、扇聚焦回旋加速器、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冷却储存环、放射性束流线、实验终端等部分组成,可用于多种实验研究。这里研制出了重离子治疗癌症方法,根据肿瘤深度与大小计算离子束能量,人为控制重离子束能量核束流形状,从而精准打击肿瘤部位,实现缩小肿瘤、治疗癌症的目的。现在,重离子癌症疗法已在多地临床得到应用,许多肿瘤患者从中受益。大科学装置也可解决小细胞问题,国之重器自立自强造福人民。
7月16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观学习。兰州化物所自成立以来,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在建国初期“顺丁烯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兰州化物所打破技术垄断,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秉持着前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兰州化物所继续研究固体润滑材料,并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器,解决了在太空环境下”冷焊“的技术难题。同学们通过参观所史馆、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润滑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了解了兰州化物所的历史沿革,薪火相传的科研精神和研究使命,对陈绍澧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矢志报国、筚路蓝缕的精神感到由衷敬佩。
7月16日下午,同学们与王道爱、侯国梁、代兴超研究员进行座谈交流。王道爱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科研事业。他说,选择课题要选择有意思的、重要的,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对于基础研究,要做到国际最前沿,对于技术研究,要攻克掐脖子问题,立足于国家需求,贡献于国防建设。他说道,“给国家做事,很骄傲”。最后,王道爱研究员用七个“特别”寄语同学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协作”。
报告后,同学们踊跃地给三位科学家提出自己的问题。当被问到对科研的态度时,侯国梁研究员和代兴超研究员说,对科研的态度随着时间而改变。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已经将科研当作一份事业。当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时,使命感油然而生。当遇到学科里有争议的问题时,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研究影响学科的发展。此外,老师们还耐心地解答了本科阶段科研技能、研究生品质、人工智能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通过一下午面对面交流,同学们对科研方向选择、科研素养培养、科研生涯规划等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三位老师们面对“科研小白”的同学们,平易近人、有问必答,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积淀深厚,给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7月17日,同学们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秦大河院士等科学家不畏艰苦、扎根野外科考的精神打动了同学们。同时,同学们也对青藏铁路工程和沙坡头铁路防护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上午的报告中,同学们了解了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河湖健康的研究,对中国水文水资源发展和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情况有了初步认识。报告以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塔里木河等四大流域为例,分享了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研究工作。尽管同学们来自不同专业,但大家都从参观和报告中意识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7月18日上午,同学们参观了兰州战役纪念馆。1949年8月21日至26日,解放军与盘踞在兰州的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血战。兰州处于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向西直抵中亚,控制兰州即可控制西北,因此兰州战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讲解员生动全面地介绍了兰州战役的经过和重大意义,以及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局面。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和使命,以及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7月18日下午,同学们参观了甘肃省地质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了不同矿物岩石的成因及特征、生命演化及甘肃地区化石考察成果、甘肃省土地资源等内容。同学们在参观学习中对甘肃省地质资源有了初步了解,被甘肃省壮美的地理风光深深吸引。
7月19日上午,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感受进行交流分享。扎根科技肯綮处,科学家精神薪火传。西部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性、生态资源独特性,在科研事业中地位举足轻重。从早期着力于石油开发、工业生产,到如今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并跑,位于西部的科研院所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座谈会上,老师们提到西部院所仍需要更多优质生源,科学事业的传承需要更多后备力量,这让人深思。如此多优秀的科学家不忘老科学家精神,在兰州立足科技创新高地,助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同学们作为即将进入科研的年轻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论身在何处,都怀着对科研事业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张雨涵 图/赵禹衡、李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