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本科部党总支部赴北京市第九研究所所史馆开展学“两弹一星”精神,做奉献爱国科研人主题培训活动

  • 日期:2024-11-20
  • 69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2024年11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党总支部组织师生党员赴北京市第九研究所所史馆,开展学“两弹一星”精神,做奉献爱国科研人主题培训活动。

北京市第九研究所所史馆,是反映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的展览馆。这里是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摇篮,是光辉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王淦昌、陈能宽、程开甲、郭永怀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本科部党总支部师生党员同志,围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奉献爱国科研人开展学习,深入学习 “两弹一星”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深化科学家精神教育,激励党员同志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系统地参观了原子弹展厅、氢弹展厅、彭桓武展厅、邓稼先展厅、于敏展厅以及荣誉厅等多个展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的影像呈现、珍贵的实物展示、精确的模型构建以及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方式,全体师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以钱三强、邓稼先为首的众多科学家隐姓埋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为核武器事业发展不懈奋斗的科学家精神。

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的最强大武器。通过了解邓稼先、彭桓武、于敏等无数学术人才凭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将个人的学术前途让步于国家需求,为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事迹,师生们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党员李贤琦同学提到,“九所作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基地,见证了无数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不懈奋斗的历程。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彭桓武、于敏等专家的杰出贡献,我深刻领悟到“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的所训背后,蕴含的团队协作和持续创新精神。我一定会不忘初心,扎实科研工作。相信前辈们不畏艰苦、砥砺奋斗的精神也将在一代代科院人中传承下去。”

学生党员依斯拉木·依卜拉伊木谈到,“老一辈科学家坚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毅然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国际封锁、物资缺乏的年代,开启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创造了辉煌的奇迹。我们学生党员需要学习他们身上展现的“两弹一星”精神。”

学生党员胡力尹同学提到,“今天参观史馆,我们一步一步走进二十世纪的中国核事业发展历程,了解了从原子弹,到导弹核武器,再到氢弹的引爆,感受到了中国速度,切实体会了“两弹一星”精神,我们要跟随党的脚步,听党指挥的指引。正如周总理对于核事业的十六字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也是我们在科研道路上应弘扬的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本次培训活动后,广大师生党员一致表示,将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积极传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我国卡脖子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文/秦帅 图/张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