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百载,红色血脉赓续不辍;改天换地,科技报国吾辈挺膺。为教育广大本科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本科部成立“井冈情,科学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队,由徐路路、杜爱宇两位老师带领25名本科生,于2024年8月17日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图1 中国科学院大学井冈山实践队伍合影
8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井冈山社会实践班在教育基地举行开班式,基地管理中心后勤管理处处长刘名教同志作开班致辞,中国科学院大学带队老师杜爱宇同志作动员讲话,基地实践班班主任杨思同志宣读《学员纪律》。仪式上,学生李澍泽担任实践班总队长,从刘名教同志手中接过旗帜,向全队成员展示,国科大·筑梦井冈山实践班正式开班。
图2 李澍泽展示实践班班旗
开班式后,队员们在范杨淋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三湾改编实践学习。全队改编为三支小队,队员们自愿担任宣传员、安全员、卫生员、炊事员与士兵委员会,各队设计队名、队旗、队歌、队形及口号。各队员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实践学习中,队内分工协作也促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当晚,队员在张冉、王滢老师带领下学唱红歌。室内歌声朗朗、室外虫鸣阵阵,革命精神、军民鱼水如在眼前。一首首红歌不仅是中国革命步履铿锵走向胜利的光荣见证,更是战士们心系人民共苦同甘的生动写照。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文艺工作的强大凝聚力。
8月19日,腾永琛老师向队员细致阐述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不是教条、不是神话,而是时刻发展、实在融合、世代传承的伟大斗争精神。下午,在杨思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为英烈敬献花圈。小雨迷蒙,苍天垂泪。大堂正中,红色绶带上的烫金大字仍熠熠生辉。队员们向英烈三鞠躬,向先辈致以崇高敬意。
在烈士纪念馆,队员们深切感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青年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在广场上,队员们冒雨挺立,重温入团誓词。
祭奠完井冈山革命烈士,队员们前往小井红军医院。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的一间小小病房里,王滢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张子清献盐的感人故事。同吃、同住、同生死、共患难,这正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能够发展、取信于民、凭依人民的关键要义,是党和人民一同艰苦奋斗攻难关的历史见证。
晚上,队员们实地体验了红军草鞋的编织过程,亲手将稻谷秸秆编织成一双双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时曾穿过的草鞋。就是这样这一双双草鞋,凭借原材料便宜易得,制作方便快捷的优点,帮助革命战士们度过了那一段艰苦岁月。“草鞋精神”是共产党人应保持的艰苦朴素的不变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也是复兴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动力传承。
8月20日,队员们来到湘赣边界的黄洋界遗址和八角楼遗址,感受战士们巧借自然打退敌人的革命智慧,聆听革命战士依靠群众求胜利,实事求是创新路的故事。
中午,队员们进入源头村农户家中,与当地群众共做红军餐,宰鱼、洗菜、起锅、盛饭……在老乡家里,同学们自己动手,将一道道菜端上桌,一边品尝着蒸南瓜、红米饭,一边听老乡介绍井冈山红色旅游带给接待户老乡家的新变化。在当地政策的扶持下,包括源头村在内的几个村子的许多老乡家都成为接待户,盖起了小楼房,做起了农家民宿。
下午,队员们重走挑粮小道,感受使命担当。肩上的担子虽然不及革命战士们当年的重,但徒步爬上挑粮小道的路也并不轻松。队员们相互分担挑粮的扁担,一个一个接力,顺利将四个担子挑向终点。
8月21日,队员们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尊尊雕像、一件件展品、一场场战役,借助现代技术活灵活现。队员们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继承井冈山精神、投身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出发,队员们抵达大井朱毛旧居,在毛泽东雕塑前,讲解员向队员们讲述了毛泽东创造一切条件坚持学习的故事,激励同学们要坚持学习、勇于探索。
世事变迁,然江山不老;遗迹残破,但精神永驻。井冈山精神,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始终发挥着强大的精神推动力。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投身科技报国的有志青年,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方式,汲取红军理想信念,追寻党的光辉历程,深入领悟了井冈山精神的深远意义。斯人已矣,热土依然,在今后的科学生涯中,队员们将用实际行动,让井冈山精神薪火相传。(文/图 井冈山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