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成都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 卢昱铭
  • 日期:2024-09-09
  • 686

为激励国科大本科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2024年暑假期间,本科部组织30名本科生赴四川成都开展“寻访科学家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8月19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在光电所的所史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充满科技感的展品,生动讲述了光电所从初创到壮大的辉煌历程。从雾山乡的初创时期到双流的新址,光电所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光电科技的崛起。如今,光电所正以其深厚的科研底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继续引领着中国光电科技的发展潮流,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被光电所的科研成就所震撼,更被这里科学家们所展现出的“团结协作、传承创新、诚信担当、求真务实”为核心的光电精神所深深打动。

图1 实践团队在光电所合影留念

为进一步寻访科学家精神,同学们与光电所张飞研究员和左颢睿研究员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两位研究员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在科研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张飞研究员深情分享了他刚刚踏入科研道路上的迷茫和怎么样去找回自信,以及遇到未知的问题时该如何应对。左颢睿研究员则告诫同学们要时刻保持“目标感”以及注重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

图2 实践团队与光电所研究员交流

下午,同学们乘车前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参观大科学装置——1.8米太阳望远镜。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这台望远镜背后的科研历程和技术创新。这台望远镜凭借其高分辨率成像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太阳大气中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微妙变化,为科学家们研究太阳风暴的先兆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太阳活动规律的认识,更为预测和防范太阳风暴可能引发的通讯中断、电力故障等空间天气灾害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图3 同学们参观大科学装置——1.8米太阳望远镜

8月20日,同学们来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首先,同学们聆听了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山地人’使命——成都山地所所况和山地人精神介绍”的报告,了解到山地所从建立到现在,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和人民,为西南地区的防灾减灾、长远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一批批山地所的科学家们投身一线,到最前线的地方去,不断拼搏、战胜困难,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从众多科学家的具体事例中,同学们深刻领悟到“服务国家、造福山区、尊重自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发展特色、勇攀高峰”的“山地人精神”,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同学们参观了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听取了相关的介绍,具体学习山地所的科学家们研究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方式方法,体会到我国在山地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图4 实践队在山地所合影留念

图5 “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山地人’使命——成都山地所所况和山地人精神介绍”主题报告

同学们乘车前往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全面深入地认识到国际上和我国在超算领域的发展现状、成都超算中心的发展历程、超算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以及超算现在和未来的重大影响。

图6 实践队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合影留念

下午,同学们在山地所听取陈国阶研究员的“科学人生路,资源环境情”主题报告。陈国阶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的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科研生涯,并给同学们诸多建议,鼓励大家热爱科学,打好基础,将国家需要与个人事业相结合,广泛涉猎,勤于思考。陈老师的讲座和回答幽默风趣、春风化雨,同学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科研建议,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对待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热爱祖国的忠诚信仰,强化了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紧接着,同学们观看了以山地所东川站为背景的科技脊梁系列电影《坚韧》。电影展现了成都山地所的老一辈泥石流科学家们面对极端艰苦的环境、落后的科研条件和巨大灾害威胁时,仍然扎根山区、迎难而上、创新奉献。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攻坚克难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同学们,坚定了大家科技报国的决心和信心。


图7 “科学人生路,资源环境情”主题报告

8月21日,成都社会实践队乘车前往成都大邑县“三线记忆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该展览馆不仅展示了四川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强调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展览馆内,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三线建设”真实场景。展馆通过一系列高科技互动展项,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VR技术带领观众穿梭于往昔工厂,亲身体验当年工人们的奋斗场景;AR技术则使历史照片变得鲜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工作环境。这些科技手段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更让处于年轻一代的同学们了解到,正是源于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今天的西部地区才有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

展览馆的负责人表示:“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三线建设’的成功实践中,许多新技术被引入,改变了传统行业的面貌,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而今天,我们依然在用科技创新为社会发展服务。”展馆呈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展现了如何通过科技推动社会整体的提升。通过此次参观,同学们设身处地的实践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速度。同学们表示,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展馆中,许多陈列的物品无声述说着改革开放后,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

图8 实践团队在“三线记忆展览馆”前合影留念

22日,同学们乘车前往天府新区规划展览馆参观,这里更显露出“未来已来”的高科技感,成都未来三十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尽收眼底;同时,此地毗邻兴隆湖,湖光潋滟,晴空万里,生动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图9 实践团队在天府新区合影留念

图10 同学们在遥望天府新区

今天的成都,不仅是中国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经过四天的社会实践历程,赴成都“寻访科学家精神”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不仅回顾了历史,更展望了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科技则是推动未来的重要引擎。来自祖国西南方的这些科学家精神——“光电”精神、“山地”精神和“三线”精神,将会激励着新一代国科大青年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文/图 成都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