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导国科大广大本科生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023年7月12日至16日,在本科部党总支部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团委组织20名师生成立“延安情·科学梦”社会实践队,奔赴延安革命老区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并于2023年12月荣获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表彰。
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由团中央宣传部、共青团陕西省委和延安市委共同联建。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抓手。自2018年以来,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已举办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延安专项活动六年,超上百所高校、5000多名师生参与。
本次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激烈地角逐,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延安情·科学梦”社会实践队从全国百余所高校遴选出的150支队伍共计1039名师生中脱颖而出,以第1名的成绩荣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实践队伍(卓越奖)。
活动过程:
2023年7月12日,在本科部团委书记刘咪稀老师的带领下,社会实践队抵达延安市,入住陕甘宁边区基地窑洞宿舍。窑洞中悬挂着一幅幅革命先辈们在圣地延安的事迹图片,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的氛围与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
7月13日上午8时,实践队员们身着实践队服,佩戴团徽,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徒步前往凤凰山旧址、抗大纪念馆、西北局旧址教育实践基地等地参观学习,并现场学唱《抗大校歌》,感悟红色年代革命先辈们的坚定理想信念。午饭后,基地老师在西北局旧址为队员们作题为《延安十三年》的报告。队员们席地而坐,认真聆听报告中的红色故事,踊跃交流心得体会。晚上,队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追念革命前辈,赓续红色血脉。
7月13日下午,带队老师刘咪稀和学生代表王瀚一前往参加“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2023全国大学生延安暑假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项目预备会议,刘咪稀老师被延安基地推选为本期指导教师代表作现场报告。
7月14日,队员们出发前往梁家河参观学习。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作为知青插队的村庄,如今已建成乡村旅游、苹果示范园、现代化养殖基地等产业。在这里,队员们先后徒步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井等地,纷纷为梁家河村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惊叹不已,进一步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的信心。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陈列有毛主席等党的领导人在延安开展革命时期的珍贵馆藏文物达数万件。在纪念馆中,实践队员们感受革命历史变迁,回顾红军长征历程,感悟延安精神,并合影留念。下午,实践队员继续徒步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进行参观,瞻仰了党的七大召开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身临其境学习历史,感悟党的七大精神。
7月16日,根据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反馈的老区实际需求,实践队临时调整活动安排,迅速组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延安情·科学梦”临时科普志愿小分队,深入延安革命老区王家坪社区为当地青少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延安情·科学梦”科普沙龙活动,同时也成为所有高校实践队伍中第1支响应老区需求并落地实施的队伍,高效的组织和良好的成效获得基地的高度认可。
活动中,我校6名本科生队员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延安青少年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风格各异、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六篇科普报告,为孩子们讲授科学知识,启发科学思维。过程中,当地青少年及家长们积极参与,对队员们讲授的科学知识倍感兴趣,队员们也极富热情地和孩子们互动,现场氛围其乐融融。本场活动,队员们用实际行动将自身对于“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带到了革命老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2211团支部郑信桥同学向大家介绍密码学小知识--《密码不神秘》
科普沙龙活动结束后,实践队成员陆续返程,本次中国科学院大学“延安情,科学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队开展的科普沙龙活动也获得全国青少年延安教育基地的高度评价,并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传报道。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度展示了新时代国科大学子的团结与奋进,队员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深刻学习延安精神的内涵,同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传播给老区青少年,助力延安青少年追逐科学梦想。活动结束后,实践队2组组长、2210团支部许瑞霖同学作为队员代表分享了心得体会:
本次前往延安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我是极有意义的,让我感悟到了我们作为青年人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我还学习到艰苦奋斗精神。如今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但革命前辈们肯吃苦的韧劲我们不能丢;活动期间我们开展了科普沙龙活动,希望能在小朋友心中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让他们用科学改变生活,发展家乡。(文/潘泓锟、王瀚一 图/王瀚一、宋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