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Ⅲ第172讲在玉泉路校区阶一4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赵景柱研究员,讲座主题是“景感生态学”与可持续城市建设,讲座风趣幽默,吸引听众。
赵老师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城市化挑战是什么?是不是“规划-建设-管理”没有搞好?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人们需要什么城市?人们感受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是什么?“景感生态学”应用有哪些?围绕这些问题,赵老师讲述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指出“景感生态学”无时无刻不在指导和影响我们的生活。
然后,赵老师介绍了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建设情况。研究所坐落在厦门,布局与厦门的城市格局近似,有二轴、一心、一环,拥有全国唯一的“雨污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达成了零排放,现在“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是自研究所的布局而来。研究所内有“日月潭”,湖边草木始终不浇水、不施肥、不打药,力求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当然,现在的科学是达不到完美的境界的,比如水的取样,往往只在表层取水,而不能到达深层取水,这样就导致水的取样会有偏差。而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想具体地研究整个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研究所的建筑也具有文化意义:主楼的建设暗含两个“同”字,寓示同心同德;上下各有四根立柱,寓示顶天立地,四通八达。研究所还有很多地方,都阐释了全新的生态理念。
“景感生态学”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反应、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相关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赵老师接下来介绍的是景感生态学的建设标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以安徽西递、福建培田为例,古人把景感生态学融入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促进人们的共同行为规范,形成了“和”的氛围,达到“天地人合一”,亦即现在的可持续发展。
赵老师还介绍了世界的城市化历程。世界最早的城市是公元前3500年的乌尔古城;1800年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发展缓慢,直到2008年才达到百分之五十,进入城市化社会。中国的城市化历程相对较短,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管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因而城市化永恒的路径就是可持续建设。可持续城市中,人们的“福利”得到供给,“需求”得到满足。“景感生态学”就是要牢记“民感”,保证居民的“需求”得到实现。
提问环节,有同学提问景感生态学在大尺度上如何应用,赵老师给出了细致的解答。讲座在掌声中结束。(文/魏铭 图/魏铭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赵景柱老师为同学们做精彩报告
讲座内容简介:
“景感生态学”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反应、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相关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
本讲座将介绍“景感生态学”的内涵与实践,同时探讨景感生态学在可持续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徐涛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等13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