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7点,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63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开讲。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吴国盛老师主讲。吴老师讲课风趣,举例详实,反复设问,思维连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自由解读”这一讲座主题。
吴老师平易近人,开篇就讲到儿时在礼堂附近玩耍,今日第一次进入这个礼堂,第一次见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生,很是难得,几句话便拉近了与国科大学子的距离。
吴老师接着对此次讲座主题提问:“科学与艺术可以自由解读吗?科学与艺术是一样的吗?自由解是随便解吗?”吴老师利用百度给出了现代大部分人对科学及艺术的不同看法,一尘不染、一丝不苟的科学家,不修边幅的街头艺术家;科学研究是集体协作,艺术创作是孤独的心灵独白;科学成果分为理论成果和物质成果,艺术成果“本身就不是东西,它就是色块,只是以前比较规整,现在乱画”……甚至潘诺夫斯基、萨顿、库恩、卢里亚和赫胥黎等人也认为科学与艺术存在区别——科学求真,艺术求美。
吴老师又话锋一转,“这就是个靶子,我们现在来反驳他”。并引用了济慈、赫胥黎及李政道的话佐证科学与艺术的联系——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不过,有异有同本就是辩证法思想。
别急,我们再看看狄拉克、外尔和钱德拉塞卡怎么说——越美越真,越艺术越科学。果真如此吗?“科学家强调美高于真?科学高攀艺术?艺术陶冶心灵,科学制造蛮力?”吴老师带我们追根溯源。
自古希腊到罗马,吴老师娓娓道来:在古希腊字母中,科学与艺术几乎相等;在亚里士多德的三重科学论中,技艺(包括艺术)是三等学科;希腊人尊科学而贬技艺,认为科学是无功利的、纯粹的,是自由的;罗马-18世纪的自由七艺指文科三艺和数学四艺(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属于数学四艺);而基督教崇尚劳动,在中世纪提出了机械七艺,其中的军事装备包括建筑、绘画及雕刻……可见,在古代,科学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是融会贯通的。不只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吴老师旁征博引,各类历史趣事加深我们的认知。
归根结底,自由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源头。可是现代科学是改造自由七艺并结合机械七艺而成,其自由纯粹的思想带上了应用的功利味道,被拉下了神坛;而艺术在达尔文的带领下,坚持捍卫自由的人性,除去了臃肿的外壳。这就好比科学是加法,越科学越粗俗;艺术是减法,越减越空灵。
故而吴老师在最后提出“呼唤自由的科学”“自由科学的理想在审美中找到归宿”。(文/ 黄姹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主讲人介绍:
吴国盛,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学。主要著作有《什么是科学》(2016)、《希腊空间概念》(2010)、《技术哲学讲演录》(2009)、《时间的观念》(2006)、《科学的历程》(1995) 等。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