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晚7点,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60讲在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准时开始。主讲人为中国中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潘小永老师,讲座的题目是《书法简史及其艺术属性》。
潘老师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了教室里,还顺便带来了几幅作品给同学们展示。他自我介绍说:“我原来是个医生,中医,但是呢,从小接触书法,后来丢不下,就走上了专业的道路,倒是有点鲁迅“弃医从文”的味道。”
讲座一开始,潘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书法?接着他就给出了自己对于书法的定义:有节律地写字。
“你们想,唱歌是有节律地说话,舞蹈是有节律地走路,书法亦如是。推而广之,任何一种生活元素,加了节律,都可以成为艺术,而且大多民间艺术也确实都是如此而来,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节律。”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练书法要从楷书开始练。但根据我的这个定义,练书法未必从楷书写起,只要找到节律就可以,何必在意从什么字体开始呢?”
老师十分推崇欧阳洵和颜真卿:“他们的字不光写得好,更富有创造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律”。“自己形成自己的节律是最重要的,一开始找不到节奏不要紧,可以多多师法古人,但是到了后来就得有属于自己的节律了。”
汉字主要分成三类:象形,会意,形声。而其中象形和会意是形成汉字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拿‘之’字来说吧,‘之’在文言文中是‘到……去’的意思,而字形上也确实如此:一点代表人,下面的是路径。所以‘之’字在书法中的写法极其之多,一篇下来可以有好几十种写法,因为路径是随意的嘛。”
接下来潘老师又讲述了汉字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唐宋等时代发展至今的简史,并给我们展示了他自己手抄的金刚经。一长卷金刚经拉开,好不气派!
后来在提问环节受听众问题的启发,潘老师又一时兴起,给我们科普了一番练书法所需的纸墨的知识。最终,讲座圆满结束,之后还有不少人上前去和潘老师讨论书法问题,潘老师全都一一解答。(文/朱任杰)
潘小永讲座
现场展示书法作品
主讲人介绍:
潘小永,现任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书法评定委员会主任,中国中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2013年出版作品集《书法心悟》。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