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晚7点,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陶建华研究员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自然人机交互”的报告,带领同学们了解了“人机交互”的历史、现状及当前研究热点。陶建华研究员同时也是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国科大的首席教授。
报告从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讲起,依次介绍了人机交互中的模式识别、语音对话、多模态融合、情感分析等相关领域。陶建华研究员在讲座中也穿插了大量的人机交互实例,引出了最新的研究热点与成果。在报告的最后陶建华研究员也对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近几年国家在此领域的一些重点支持项目。
随着计算机的起源于发展,人机交互也随之逐步发展。从鼠标的出现,到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以及到操作系统的形成和私人电脑的普及,这个过程就是人机交互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发展电脑使其适应用户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每一次的交互技术的变革,都使人机交互变得更为便捷,进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陶建华研究员谈到模式识别时提到,模式识别,尤其是多模态的融合,是实现更为便捷的人机交互的重要研究方向。从单一的语音识别,到多模态中语音、表情、动作等大量信息的综合识别,人机交互会越来越符合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这也恰是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
在讲座的最后,陶建华研究员以我们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的人机交互为例,带领同学们畅想了未来的人机关系。(文/段宏键 图/邱皓明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陶老师为大家讲解人机交互
老师为同学解答问题
主讲人简介:
陶建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核心骨干,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语音识别与合成、人机交互、情感计算和模式识别等。在国内外主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获奖。承担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等项目30余项,并担任863重大项目“面向移动终端的多模态交互技术”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是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的指导委员会委员和Speech Communication、JUMI和JES等期刊编委。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