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4教室,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李嫕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光功能树枝型聚合物——光捕获及模拟[Fe-Fe]氢化酶”的科学讲座。
讲座一开始,李老师就用光合作用等例子引入了光的应用,之后通过介绍当前的人类能源现状指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十大问题之首,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迫切任务。那么有什么能源适合呢?太阳能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能量巨大而又取之不尽。至于具体如何利用太阳能,李老师用Antonio Gaudi建筑设计中的自然印记作类比,提出从自然学习模拟光合作用从而利用太阳能的想法,从而引出光功能树枝型聚合物的具体讲解。
接下来李老师简要介绍了有关树枝型聚合物的基本知识,提到树枝型结构在自然界中就广泛存在,如雪花、闪电、树木、神经元等。另外,树枝型聚合物作为一种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精确、分子质量可控等有利特征,从而在超分子、纳米和生物领域里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之后李老师展示了树枝型聚合物的发展历程。尽管很早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了相关的想法,但是在合成中遇到了步骤多、产率低等问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获得很大进展。而今树枝型聚合物的合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大致分为发散合成法和会聚合成法,两种方法的合成顺序正好相反。
最后,李老师从模拟自然界光捕获体系和模拟自然界氢化酶两个方面,与主题照应,向同学们介绍了光功能树枝型聚合物的具体发展状况、应用以及发展前景,用许多具体实验和数据例子使晦涩的内容显得颇为直观易懂。
讲座接近结束,李老师深情介绍了自己的工作伙伴和学生们,并且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文/张可欣 图/殷然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李老师精彩讲座
主讲人简介:
李嫕,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美国依利诺伊大学厄巴拿-香槟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入选1999年中国科学院“百年计划”,结题被评为优秀并获得后续支持奖励。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曾对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JSPS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访问。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合成研究中心主任,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和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A:Chem.助理主编。
多年来一直从事分子及超分子体系光物理和光化学研究、光功能材料研发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J.Am.Chem.Soc.,Angew. Chem.Int.Ed.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一百四十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5件(包括一项美国授权专利)。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