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49讲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王军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聆听经典——谈中西音乐认知逻辑的不同》的讲座。
晚7:00,讲座正式开始。王军老师首先以《梁祝》为例,告诉同学们音乐的进行是一个互相比较和推动的过程。接着,王军老师通过分析《梁祝》,为同学们展示了民族管弦乐作品的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而呈示部又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接下来,王军老师让同学们欣赏《梁祝》,并据之前介绍的结构声情并茂地讲解音乐内容,还告诉同学们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小提琴代表祝英台等,让大家在聆听音乐时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
虽然《梁祝》的题材来源于南北朝,但这部管弦乐作品作于60年代,采用了西方的三部结构,即ABA’式结构。这里,王军老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古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和黑格尔的三个阶段的辩证法。
除了《梁祝》以外,王军老师还让同学们欣赏了《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拥有典型的变奏曲式,由简短的引子牵出主题乐段,随后对主题乐段进行五次加花变奏。
最后,与西方的三部结构相照应,王军老师还附上了中国的三部结构即来源于我国古诗词音韵格律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西方音乐是定量文化,中国音乐是定性文化。进而阐释了中西方音乐认知逻辑的不同。(文/陈恒宁 图/包浩然)
主讲人介绍:
王军,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综合史专业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外音乐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四部。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