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郭华东院士:空间对地观测进展

2016年6月28日晚七点,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做客国科大,为同学们带来题为“空间对地观测进展”的科学前沿讲座。

在这次讲座中,郭华东院士向同学们介绍了空间观测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在当前的一些应用,其中提到了微波遥感观测的特点与研究方法。讲座过程中,郭华东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畅快的交流。

讲座一开始,郭华东院士展示了一组卫星影像图,并从多个角度解读了这些图片的含义,使同学们对于空间对地的观测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尤其是首都机场的遥感图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

1962年的遥感大会开启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元年。在随后四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减灾卫星等都已发展得比较完备,在这些卫星中,中国的北斗系列导航卫星将会于2020年前后全部发射完毕,完全建成中国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

而现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郭华东院士介绍道,美、欧、俄等国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已经很先进,世界范围内的对地观测技术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星——基——地”观测技术。而随着观测能力的发展、观测数据的积累,遥感观测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引起了人们对“观测数据共享”的呼声。

郭华东院士谈到空间对地观测未来发展时,特别提到了他的“月基对地观测“构想,并细致的分析了”月基观测“的优势。除此之外,数字地球、数字模拟等研究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对国家“一带一路”计划进行观测的“数字丝路”,空间观测,更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讲座的尾声,郭华东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郭华东院士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包括“空间对地观测与寻找马航”、“空间观测技术对人们隐私的影像”等问题。

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段宏键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主讲人简介:

郭华东,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担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主席、国科联(ICSU)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前主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ISCU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会委员及IRDR CHINA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报》主编等职。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系统研究了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原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研发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动被动遥感观测体系,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及月基观测概念;组织研发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和第一个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发表论文140余篇,出做专著16部,获国际、国家和和院部级科技奖励15项,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