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王志珍院士:从胰岛素到蛋白质折叠

        2015年11月24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Ⅰ在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本次讲座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担任主讲。王志珍院士向国科大本科生介绍了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蛋白质折叠问题。

       讲座开始,王志珍院士提到了她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届生物物理系的学生,巧合的是,在场的听众大多数正好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届的本科生。接下来王志珍院士开始了她的讲座——从宏观方面来介绍生物学中蛋白质的折叠,与此同时,她还介绍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认知方法等问题。

        王志珍院士说,要把握一个科学问题,就要从历史进程、基本概念、贯穿骨架与发展逻辑这些方面依次认知。并且提到了华罗庚先生说的一句话,书要越读越薄。接着王志珍院士简单地介绍了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发展的三个黄金时代。接下来她引入了主要的问题,蛋白质折叠问题(protein folding)。

        作为介绍蛋白质折叠问题的铺垫,王院士首先介绍了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即由克里克提出的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最基本的法则。然后,她提到了在生物学中心法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团队——国内的施一公团队和国外的一些团队。

        在介绍蛋白质结构时,王志珍院士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蛋白质的折叠和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一种重要物质——分子伴侣。为了阐述分子伴侣这个概念,王志珍院士介绍了与其作用相同但有实质性差别的一些酶。其次,王院士还谈到了对蛋白质空间构型形成至关重要的一种结构——二硫键。

       在大致介绍了蛋白质结构后,王院士告诉同学们,诸如白血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二型糖尿病等其实都是构象病——一种因蛋白质无法折叠出正常空间构型而形成的疾病。

       在最后,王志珍院士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故事,分别是1931年吴宪先生首次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以及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化学合成全结晶牛胰岛素。通过这两个故事,王院士在强调我们中国科学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年代生物学在国内与国外生命科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因为让同学们了解了一大批卓越的中国老科学家的事迹。

       讲座在王志珍院士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及同学提问后圆满结束。(文/段宏键 图/孙弓箭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主讲人简介:

王志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中国胰岛素研究的“第三战役”—— 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80年代初参加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研究。90年代开始蛋白质折叠及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的研究,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并提供实验支持;此假说已成为共识。目前集中在蛋白质氧化折叠及内质网质量控制的研究。1979-1981年德国羊毛研究所,Humboldt 访问学者;1981-1982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 访问学者;后又在美国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德国哥丁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研究。1995-2001年任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中国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曾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生物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次;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三次;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六届中国十大女杰等。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文/段宏键 图/孙弓箭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