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19时,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心修海林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举行讲座,此次讲座的主题是“‘樂者樂也’——中国音乐美学的美学范畴、命题及其人文精神”。
“樂(le) ”,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形成最早、最具典型性的音乐审美范畴之一,开讲伊始,修海林研究员如是说。“樂(yue)者樂(le)也”,视音乐为快乐的音乐美学命题,此命题在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中有所阐发。不仅如此,音乐也拥有生命意识、精神性愉悦追求、乐教精神与审美人生境界等不同层面。
而后,修海林研究员为我们讲述“樂”字意义的演变与概念特征。“樂”的初义的解释影响最大的是“郭沫若从罗振玉说”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由于这两种学说都是通过樂字字形进行研究,因此展示了甲骨文中“樂”字。他粗略的为我们讲述字形,并提供相关材料如甲骨文中的“藥(药)”和“秦(秦)”字表述甲骨文中“樂”的初义是成熟了的谷类植物。“乐字的人文内涵,后生的文化性,反映的是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因此樂反映的是农业民族的“民以食为天”的“厚生”意识及其情感体验,它不单单是表面上获得一种谷物成熟的视觉转达,更是谷物丰收时的喜悦情感。这些在《礼记》《吕氏春秋》以及《论语》中均有记载。
“樂”作为审美情态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乐的生命意识、精神愉悦追求、乐教精神和审美人生之乐。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最看重的教化方式。礼乐并不简单代表声音,更是人文内涵,能够提高人自身内心道德修养,古人往往通过音乐来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而不只是简单的体现感官的享受,从“夫乐者,乐也,人情知所不能免也”最终达到“感动人之精神”的目的。而超乎伦理精神的是审美人生之“乐”,《论语》中经常表达对“乐”字的体会,孔子在心中所赞赏的“乐”的境地已超然于任何礼乐形式之上,这是“乐者乐也”最高境界。“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最早的音乐范畴是‘乐’与‘和’”,修海林研究员最后总结道,“学者乐也,这是教学领域中‘樂’的人文精神,我把这四个字送给你们!”
讲座最后,有同学问到古代的樂和现代音乐以及音乐与歌曲之间的差别。对此,修海林研究员做出解答:“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会发生变化是因为使用的乐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发声方法也会改变,这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音乐对中国现代音乐有着很大影响。音乐是一个大的概念,歌曲、戏曲以及地方民乐等都属于声乐,声乐属于音乐。”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第八届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音乐史学、美学、教育学领域。任《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乐类”特邀编纂委员,《中华美学历代文库》“乐论分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华名著藥要集精铨》、《国学通览》等重要辞书撰稿人;《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副主编。
主要学术著作有:《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教育》,《音乐美学通论》,《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大学音乐》,《音乐学之统合》等。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养本科生人文修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文/陈肖婷 图/崔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