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夏天,当飞机冲破云层飞向旧金山湾区时,我的心还在砰砰直跳。面对人生首次跨国访学,临行前的焦虑如影随形:全英文的学术环境是不是会成为沟通壁垒?伯克利计算机系享誉全球的课程是否远超我的能力边界?甚至琐碎的日常——如何搭乘公交车、如何选购食材填饱肚子,都成了辗转反侧的思虑。
然而,当金门大桥的赭红色轮廓透过舷窗映入眼帘时,一个声音在心底悄然生长:那些看似高耸的壁垒,或许不过是成长路上待攀的阶梯。
大四上学期已经在国内确定好了保研导师,所以这一学期的经历,是和之前三年完全不一样的一段小小的gap。在伯克利计算机系,我选择了三个维度的课程:CS61A(计算机程序结构与解释)、CS188(人工智能导论)与CS189(机器学习)。
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但是CS61A由浅入深的讲解还是让我受益匪浅。JohnDeNero教授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让人难忘。Python语言被拆解为精妙的思维体操,教授将递归比喻为"俄罗斯套娃式的自我叩问",让抽象概念化作会心一笑的顿悟。我震惊于伯克利完善的课程开设体系,从课前的video、课上的slides到课后的office hour,每一部分都是精心设计,上千名学生的庞大规模与教学资源的无缝匹配,构筑起顶级学府的学术体系。
图1:和JohnDeNero教授的合影
在CS188的课堂上,我有幸参加了在OpenAI、Google Brain工作过的Catherine Olsson的客座讲座,近距离和学术大佬的交流让我再一次感叹伯克利的神奇之处。当她剖析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时,伯克利孕育的学术基因在我眼前具象化:那些曾在论文中仰望的名字,此刻正站在教室白板前书写思想的轨迹。在AI的发展道路上,伯克利产出了非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置身Wheeler Hall的阶梯教室,我仿佛触摸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脉搏。
四个月间,我的足迹遍布湾区。在优胜美地的冰川点,夕阳将酋长岩染成琥珀色,亿万年的地质沉积化作对时空尺度的震撼注解;在硅谷苹果总部的环形飞船建筑里,透明玻璃幕墙折射着硅谷永不熄灭的创新之光。最触动我的是伯克利校园的日落时分:当暮色浸染Campanile钟楼,草坪上抱着笔记本编程的学生与诵读《理想国》的哲学系同窗构成知识圣殿的永恒剪影。
图2:优胜美地的酋长岩
图3:伯克利图书馆 图4:伯克利钟楼
这段旅程恰似动态的认知地图——金门大桥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勇气边界的隐喻;算法课上的代码调试,竟与徒步迷路时重寻方向的体验暗合。原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质皆是打破认知茧房的破界之旅。
图5:金门大桥合影
返航航班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我在舷窗倒影中看见蜕变的自己。伯克利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图谱的拓展,更是对"舒适区"定义的重新诠释——它不应是静态的避风港,而该是动态扩展的能力圈。当飞机降落时,行李中除了课程证书与纪念照片,更有一份淬炼过的信念: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未知说"是"的瞬间。
这段镶嵌在青春里的四个月,终将成为永恒的罗盘,指引我在学术瀚海中破浪前行。正如伯克利校训所言:"Let there be light"——愿我们永远保有冲破认知迷雾的勇气。
图6:我从伯克利毕业啦 图7:和伯克利访学老师们的合影
作者信息:骆敏言,2021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2024年秋季学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