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发展,心系民生之本”——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杨凌

  • 王夺奎
  • 日期:2019-08-20
  • 1970

        8月1日,2018级10名本科生赴陕西杨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为期5天,主要调研了位于杨凌的水土保持研究所及其外地基地、农业相关园区以及农业研究与实践的从业者。通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目前先进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现有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现在为我国先进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从业者们的辛勤与无私的精神。

        “我作为一个本地人,虽然知道杨凌是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示范区,但这次的实践让我吃了一惊,我居然有那么多听都没听过的新鲜事物,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也和我想象中的大不相同,真的是收获很大。”这是团队负责人李沁泽同学发出的感慨,对于外地的同学们来说更是如此。

        活动第一天,同学们受水土保持研究所邀请,来到了位于长武的水土保持观测站参观学习。观测站位于一个黄土塬上,站在塬上,放眼望去,大家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貌。大沟分出小沟,小沟分出更小的沟,如同树杈分枝一样,绵延好几百里。观测站的研究生告诉大家,这些大大小小的沟正是水土流失的体现,而他们的工作,正是研究并且防治这样的现象。

绿化良好的黄土高原

        同学们先去了实验田参观一些小型的研究设施。其中包括研究太阳光对土壤影响的装置、研究不同坡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的装置以及其配套的测定温室气体与流失土量和营养元素的探测设备等。在大家去看这些装置之前,脑子里想的全都是高精尖的各种精密又昂贵的设备,但实际到了实验田之后,却发现真正的实验基地看上去就和野外的田地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多了一些大收集罐子和水泥的沟渠斜坡而已,和大家想象的大不相同。一位研究生给大家解释道:“这和你们眼中的科研不太一样,但是水土保持方面的科研实验就是这样,简单的原理,简单的设备,但是模拟的确是几百里黄土高原的情况,而且真正的水土流失情况更加复杂,因为大自然是最没有规律的。这就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我们的一套科研设备了。”

实验设备一角

观测站门口合影

        活动第二天,同学们来到了杨陵区的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降雨大厅参观。在大厅里,老师展示了不同的降雨类型、不同强度的降雨等,并且展示了室内模拟降雨造成水土流失的过程以及讲解了实验相关的原理、局限性以及数据如何分析。站在大厅内,看着一边毛毛细雨,一边倾盆大雨,一边又是没有雨的空地上的研究人员,这种感觉还真的是很新奇。老师说,这里的模拟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取得的成果真正应用在了黄土高原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经济上更是造福数十万人民。同学们不禁感叹研究人员们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另外也看到了,做科研并不一定是高大上的设备,先进的仪器,哪怕是最简单的装置,应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也能做出了不起的成果。

参观人工降雨模拟大厅

        当天下午,同学们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参观了各种动植物标本,最主要的是参观了农业历史博物馆,了解了我国农业大致进程以和杨陵区的农业发展史,以及杨陵区成为国家高新农业示范区的契机、优势等。一天充实的活动之后,对于这些新奇的事物,同学们感到收获很大,同时也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王南洋同学说:“以前对农业理解狭窄,以为就是单纯的作物种植,没想到涉及这么多方面,水土流失防治这一点就已经在我以前所理解的范围之外了”

        活动第三天,同学们参观了杨凌区农业创新示范园区,作为杨凌区种植业新技术的集中地,拥有无土栽培馆、现代农业创意馆等五个展馆,在这里大家跟随讲解员了解到了许多现代农业新技术以及新的发展理念。

创新园区合影

        活动第四天上午,针对农业经济的问题,同学们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的王征兵教授。王教授向大家分析了农业在当今中国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农民难以致富的具体原因。王教授也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打造优秀品牌和口碑,做高端农产品。下午,同学们拜访了当地果农王浩的家庭农场。实地调研当地农业发展情况。

大棚内讲解

农场合影

        最后一天,同学们到金薯种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主要了解了不同品种红薯的培育、脱毒以及销售的方法,还亲自下到田地里采摘红薯苗与拔除野草,体验了一次难得的农业体力劳动。

        五天的社会实践很快结束了。虽然农业与同学们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样的跨学科的实践探索才是最能提醒大家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观察并理解整个社会。从黄土高坡上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降水,到杨凌的普通农户家种植葡萄时要担心霉叶病;从杨凌的普通农户家潜心打造的“小而精”品牌,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眼里的中国农民致富之道,不同的人与事都通过农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农业,作为历史最为悠久,与大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千百年来,托起了人类文明前进发展的道路。当大家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回过头来看,才会发现当今的农业已经不同于脑海中它最初的样子。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来适应自然,而自然又通过改变农业来影响人类。人与自然,是通过农业来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的,而今天的我们,为了让农业发展适应人类社会需求而努力做出的改变,实质上依然是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无论多么尖端的科技成果,最终要能够彻底改善人类的生活,始终需要通过农业的检验。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数个清晰的例子展现在了我的眼前,给了我们更加深刻的启示。(文/王玮桐 李沁泽 图/张瀚文)